当前位置: 主页 > 争鸣评论 > 观点 >

关于中国绘画造型观



2006-03-16来源:江苏省国画院

中国绘画造型观是历代中国画家和理论家受中华民族独特的社会心理结构与历史文化背景影响而形成的造型观点。长期以来,线造型为主要表现手段的中国绘画造型观,以其蕴含了深厚哲学美学内涵的独特表现形式而立于世界绘画艺术之林,并给近代西方绘画造型观的转变以一定的影响。而其自身朴素整体性思维的合理内核亦经演变、发展而不断丰富、完善。且日趋与人类认识论史第三次浪潮(注1)——现代整体性思维机制合拍。故在未来中国绘画构成中,中国绘画造型观将占有重要的地位。

当然,线造型和对线的论述并非中国独有。西方自古希腊柏拉图(注2),文艺复兴时期达·芬奇(注3)到近代贺加斯(注4)、希勒等人对线条都有过认识程度不同的论述。其中达·芬奇关于太阳照在墙上映出人影,环绕其影之线即为世上第一幅画的论述,可作为康定斯基(注5)前西方人对线的认识的代表。但这些论述基本上都没有超出线的几何特性与纯粹造型功能,即康定斯基所说的线的“超逻辑”(注6)以内的范畴。所以长期以来,西方绘画造型观中的线仅局限于对物体轮廓的描绘和为塑造物体的体、面服务。

中国绘画造型观则不然,中国绘画艺术家们对线的认识与运用很早即领先于西方同行。主要表现为中国绘画造型观系统中存在着的线本身具有的独立的审美价值;线构成的审美特征和线的哲学美学内涵这三个互为影响、互为渗透、互为作用的子系统,其中线的哲学美学内涵为调节系统。

中国绘画造型观子系统之一是线本身的独立的审美价值。试将分别为中国传统白描及水墨画、西洋古典素描及油画的四幅作品放在一起考察,单独审视其最基本的造型元素——线(包括笔墨、笔触)。即可看出中国绘画的线本身(包括笔墨)大多具有独立欣赏之趣味(与中国画同源的中国书法线条即为线本身审美价值的生动体现)。而西洋古典绘画之线(包括笔触)的审美价值相比之下则要少得多甚或全无。这就是中、西绘画造型观最基本造型元素——线的审美价值的差异。造成此种差异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中、西绘画使用的工具。

中国毛笔的主要特性——圆、奇、尖、健以及质的柔软而富有弹性,使所绘之线变化多端,其丰富与灵活性为其它绘画工具所不及。而承受其之母体——纸绢(主要指生宣)的物理特性,更与其产生珠联璧合的不可分割的关系。稍有中国绘画常识的人都知道,侧锋下笔于生宣纸上,随笔中水分含量与作画者用笔时力度之大小,若使用得当,一笔即可出现干、湿、浓、淡与长、短、阔、细之形状。不仅水墨渗透韵味颇富审美之情趣,且能恰如其分地表达物体质感、空气感及体积感(西洋素描则往往需多笔);中锋用笔亦可达轻、重、疾、徐之“有意味的形式”(注7);赋色更使以讲究用笔为上。中国画家正是充分利用了毛笔的这些特性,既能用水墨将五光十色的大自然表现得惟妙惟肖;又可使水墨所绘之鱼、虾、蟹如在水中游;朱竹墨荷更属不受物体固有色的束缚的绘画创举。

中国绘画造型观子系统之二线构成的审美特征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线构成的形式感;一是画面线构成所体现的时空观念。

中国画造型特点之一是按所绘物体结构以线条构成,而非西洋古典绘画的线主要为塑造物体的面、体服务。这就给中国画线条构成的形式美以较大自由:同为人物,梁楷(注8)简括、疏朗的《李白行吟图》与以衣纹之繁,衬颜面之简的《八十七神仙卷》(注9);同为花鸟,徐渭(注10)奇诡淋漓的墨葡萄与林椿(注11)细致鲜丽的《果熟来禽图》;同为山水,米友仁(注12)《潇湘奇观图卷》与王希孟(注13)《千里江山图卷》,这些作品单就其线条(笔、墨、色)构成的形式美而言,即能赋予观赏者以各种截然不同的审美感受。

就整幅画面来看,中国绘画造型观线构成的特点表现为布局不受具体时空所限。其灵活摆布所绘物体“经营位置”且不为固定视点所束缚的优越性亦为其他画种所不及。正如东坡(注14)诗句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注15)此诗句所含画理,在黄公望(注16)“山头要折搭转换,山脉皆顺”(注17)的“活法”中得到阐释。正是掌握了此种“活法”,中国画家的创作才达到“或咫尺之图,写百千里之景,东西南北宛尔目前,春夏秋冬,生于笔下”(注18);“小幅巨幛,随意经营”(注19)。

作为一种观念的属审美意识范畴的中国绘画造型观,其构成是有深层思维结构的,这就是行使调节机能的子系统——线的哲学美学内涵。

无疑,中国哲学美学体系的各家各派对中国绘画造型观的形成与演变都起过一定的作用。但比较起来,对中国画家线的意识的形成起主导用的是老(注20)、庄(注21)哲学美学思想的核心“道”。“在独具特色的(中国)天才画家的每一根线条中都体现了道的观念”([前苏联]扎瓦茨卡娅)。“道”这个属于哲学认识论范畴的命题,经老子提出庄子阐发而被优秀的中国画家作为对线认识的理论根据,石涛(注22)即为其中的之一。

石涛的“一画论”是建立在理解了老子有关“道”的命题的展开,即从一到万的渐变关系的基础上的。石涛认为“一画”与“万象”之间,有一个与老子所论渐变关系相类似的关系。同时,“法立”到“众有”也是这种关系,并进一步阐释道:“以无法生有法,以一法贯众法。”(注23)这就是说,画家作画时,自下第一笔始到最后一笔收拾完毕止,头脑中必须有“道”的意念,并以此贯穿绘画全过程,这样才能创作出“尺幅管天地万物”,符合“气韵生动”标准的佳作,而这也是中国古代朴素的整体性思维机制在绘画造型观中的体现。

中国绘画造型观哲学美学内涵的更深一层是老子“道”的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无为”。老子认为“道”的存在不以人们主观意志为转移,只有顺应自然的规律,做到“清静无为”方可得“道”。并据此提出了“大象无形”的美学主张。在他看来,虽然没有具体逼真的形象,但只要表达了“道”的意念,这张画就是最好的绘画。这给中国画家以启迪。当然,中国画家也在接受这种观点时是将这种观点领会为对形的认识的一种调节机制。如主张“逸笔草草,不求形似”的倪云林(注24)所创的“折带皴”,既有对太湖石形象的深切体验与恰到好处的表现,同时又始终贯穿着“聊写胸中逸气”的“道”的意念。

考察表明,与人类认识论史三次浪潮基本同步的西方绘画造型观演变史,经历了模糊——精确——模糊这样的演变过程。十九世纪中叶以后,在造型艺术领域,西方艺术家受自然科学的成就所带来的思维机制改变的影响,对古希腊以来精确性思维机制为内涵;“摹仿自然”(注25)为主体的绘画造型观产生怀疑并进行“重估”。在这个转变过程中,中国绘画造型观起了一定的作用,且举数例:

(1)印象派之后的梵高(注26)、塞尚(注27)、高更(注28)、毕加索(注29)、惠斯勒(注30)、马蒂斯(注31)、康定斯基等西方绘画艺术家,受东方线意识的启迪(如日本浮士绘),以对线条内涵的认识不同于其前辈的作品崛起于西方画坛。他们“舍弃”了三度空间,代之以富有东方古典哲学美学及艺术意味的,采用线条花纹勾勒平涂色面和图案式的寓意或象征的绘画构思。

(2)在总结印象派之后画家们经验的基础上,贝尔(注32)在考察了包括中国地毯在内的一系列艺术品后,提出了包括线条组合的,符合“简化”这一艺术特性的,“一切视觉艺术的共同性质”,即“有意味的形式”,并成为西方现代绘画艺术理论的柱石(注33)。

(3)康定斯基关于线的“超逻辑”的论述。他认为线不应仅作为单纯的造型手段,即“解释性的功利主义企图”,而应表达一定的精神——超逻辑。显然,康定斯基对线的认识已超出线的几何特性及纯粹造型功能的范畴,并接近于中国绘画造型观线的内涵。

(4)另一方面,是西方艺术家对“以如实的再现为艺术优美的唯一标准”的传统观念的反省,桑塔耶纳指出,逼真仅是同其余效果因素处于平等地位,引起快感的一个因素,如果视逼真先于一切,并以此来鄙夷“天真烂漫或异想天开的大师们的作品”,即就暴露了你审美能力的衰退(注34)。将这些论述与中国美学关于“大象无形”(注35),“逸笔草草,不求形似”等联系起来,更可明白其实质是逐步向中国绘画造型观内涵靠拢的。

载《江苏画刊》1988年第一期。2006年《中国书画报》、《羲之书画报》再次发表。

注释:

(注1)参见拙文《从东西方绘画造型观演变史看中国绘画造型观在当代中国画中的优势地位》,载笔者文集。(编撰中)

(注2)柏拉图(约前427—前347),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也是全部西方哲学乃至整个西方文化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据“百度百科—柏拉图”整理。

(注3)列奥纳多·达·芬奇(1452—1519),意大利文艺复兴三杰之一,也是整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完美的代表。他广泛地研究与绘画有关的光学、数学、地质学、生物学等多种学科。他的艺术实践和科学探索精神对后代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据“百度百科—达·芬奇”整理。

(注4)贺加斯(1697—1764),英国画家和版画家。他创建的教育学院促成了皇家美术学院的建立(1768)。贺加斯《艺术家和他的哈巴狗》(1745),油画自画像;现藏伦敦塔特美术馆。据“百度百科—贺加斯”整理。

(注5)瓦西里·康定斯基(1866—1944),出生于俄罗斯的画家和美术理论家。与彼埃·蒙德里安和马列维奇一起,康定斯基被认为是抽象艺术的先驱。毫无疑问,康定斯基是最著名的。据“百度百科—康定斯基”整理。

(注6)参见《欧洲现代画派画论选》P98。

(注7)英国文艺批评家克莱夫·贝尔(1881—1964)于19世纪末提出“有意味的形式”理论。他认为:“在各个不同的作品中,线条、色彩以及某种特殊方式组成某种形式或形式间的关系,激起我们审美感情。这种线、色的关系和组合,这些审美的感人形式,我称之为有意味的形式。”据“百度百科—‘有意味的形式’理论”整理。

(注8)梁楷,南宋人,生卒年不详,祖籍山东,南渡后流寓钱塘(今杭州)。他是名满中日的大书画家,传世的作品包含了《六祖伐竹图》、《李白行吟图》、《泼墨仙人图》等,但以《泼墨仙人图》最为有名。据“百度百科—梁楷”整理。

(注9)《八十七神仙卷》,这是一幅佚名的白描人物手卷,也是历代字画中最为经典的宗教画,尺幅为292×30厘米,绢本水墨。画上有87个神仙从天而降,列队行进,姿态丰盈而优美。据“百度百科—八十七神仙卷”整理。

(注10)徐渭(1521—1593),绍兴府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初字文清,后改字文长,号天池山人,或署田水月、田丹水,青藤老人、青藤道人、青藤居士、天池渔隐、金垒、金回山人、山阴布衣、白鹇山人、鹅鼻山侬等别号。中国明代文学家、书画家、军事家。民间也普遍流传他的故事传说,关于他年轻时如何聪明,后来如何捉弄官宦等。据“百度百科—徐渭”整理。

(注11)林椿,生卒年不详,浙江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为南宋时期画家,孝宗淳熙年间曾为画院待诏。传世作品有:《梅竹寒禽图》册页,藏于上海博物馆。《果熟来禽图》、《葡萄草虫》、《枇杷山鸟图》,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据“百度百科—林椿”整理。

(注12)米友仁(1074—1153),是北宋书画家米芾的长子,深得宋高宗的赏识,他承继并发展米芾的山水技法,奠定“米氏云山”的特殊表现方式,就是以表现雨后山水的烟雨蒙蒙、变幻空灵而见称。其父子二人有大、小米之称。据“百度百科—米友仁”整理。

(注13)王希孟(1090—?),可以称得上中国绘画史上仅有的以一张画而名垂千古的天才少年。他用了半年时间终于绘成名垂千古之鸿篇杰作《千里江山图》卷,时年仅十八岁,此外再没有关于他的记述,不久英年早逝。据“百度百科—王希孟”整理。

(注14)东坡,即苏轼(1037—1101),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又称大苏,号东坡居士。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据“百度百科—苏轼”整理。

(注15)参见《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下册,江苏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P60。

(注16)黄公望(1269年—1354年),平江常熟人氏。中国元代画家,书法家,元四家之一。全真派道士。本姓陆,名坚,后过继永嘉黄氏为义子,因改姓名,字子久,号一峰,后入“全真教”,又叫大痴道人等。他著有《山水诀》,阐述画理、画法及布局、意境等。有《富春山居图》、《九峰雪霁图》、《丹崖玉树图》、《天池石壁图》、《溪山雨意图》等传世。据“百度百科—黄公望”整理。

(注17)参见绕自然、黄公望撰《绘宗十二忌·写山水诀》,人民美术出版社1959年版“绘宗十二忌”P3。

(注18)、(注19)均参见《历代论画名著汇编》P374。

(注20)老即老子,又称老聃、李耳,字伯阳,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其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辩证法,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祖。据“百度百科—老子”整理。

(注21)庄即庄子(前369—前286),姓庄名周,字子休,战国时期文哲大家,宋国蒙(战国蒙地多有争议,一说河南商丘市民权县,另说安徽蒙城县)人,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之一。庄子与道家始祖老子并称“老庄”,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思想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据“百度百科—庄子”整理。

(注22)石涛(1642一约1707),广西全州人,晚年定居扬州。清代画家、中国画一代宗师。法名原济,一作元济。本姓朱,名若极。字石涛,又号苦瓜和尚、大涤子、清湘陈人等。存世作品有《搜尽奇峰打草稿图》、《山水清音图》、《竹石图》等。著有《苦瓜和尚画语录》。据“百度百科—石涛”整理。

(注23)《石涛画语录》,又名《苦瓜和尚画语录》,共十八章,阐述山水画创作与自然的关系、笔墨运用的规律及山川林木等表现方法,有许多独特的见解。这些绘画思想对近代有重大影响。据“百度百科—石涛画语录”整理。

(注24)倪瓒(1301—1374),江苏无锡人。元代画家、诗人。初名珽。字泰宇,后字元镇,号云林居士、云林子,或云林散人,与黄公望、王蒙、吴镇为元季四家。据“百度百科—倪瓒”整理。

(注25)摹仿说,认为艺术起源于人类对自然和现实的模仿。代表人物:赫拉克利特、德谟克利特、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摹仿说是一种朴素的唯物主义的观点,据“搜搜百科—摹仿说”整理。

(注26)文森特·威廉·梵高(1853—1890),荷兰后印象派画家。他是表现主义的先驱,并深深影响了二十世纪艺术,尤其是野兽派与德国表现主义。据“百度百科—梵高”整理。

(注27)保罗·塞尚(1839—1906),法国著名画家,是后期印象派的主将,作为现代艺术的先驱,西方现代画家称他为“现代艺术之父”或“现代绘画之父”。据“百度百科—保罗·塞尚”整理。

(注28)保罗·高更(1848—1903),法国后印象派画家、雕塑家、陶艺家及版画家,与塞尚、梵高合称后印象派三杰。据“百度百科—保罗·高更”整理。

(注29)巴勃罗·鲁伊斯·毕加索(1881—1973)西班牙画家、雕塑家。法国共产党党员。是现代艺术的创始人,西方现代派绘画的主要代表。据“百度百科—毕加索”整理。

(注30)惠斯勒(1834—1903),美国画家。生于马萨诸塞州洛厄尔,卒于英国伦敦。

作品有铜版画《法国组画》、肖像画《母亲》及组画《泰晤士河》等。据“百度百科—惠斯勒”整理。

(注31)亨利·马蒂斯(1869—1954),法国著名画家,野兽派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也是一位雕塑家、版画家。他以使用鲜明、大胆的色彩而著名。据“百度百科—亨利·马蒂斯”整理。

(注32)参见(注7)。

(注33)[英]克莱夫·贝尔著《艺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

(34)参见[美]乔治·桑塔耶纳著《美感》,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P14

(35)“大象无形”一语出自老子《道德经》第四十一章。“大象无形”可以理解为:世界上最伟大恢宏、崇高壮丽的气派和境界,往往并不拘泥于一定的事物和格局,而是表现出“气象万千”的面貌和场景。据“百度百科—大象无形”整理。

责任编辑:王洁
------分隔线----------------------------
周汉 查看详细资料 发送留言 加为好友 用户等级:注册会员 注册时间:2021-03-02 13:03
上一篇:谈谈中国画的“自由度”
热点内容